朱超龙:汉画像中的“穿璧纹”为“琐纹”补考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汉唐考古研究札记 Author 札札
汉画像中的“穿璧纹”为“琐纹”补考
朱超龙
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
笔者在几天前以《汉画像中的“穿璧纹”为“琐纹”考》为题,对汉画像中的一类纹饰进行了简单的讨论,指出其性质为文献中提到的“琐纹”。实际上这是笔者两年前的一篇习作的节选,因孙机先生已有讨论,讨论中虽然没有与穿璧纹联系起来,但总有蹈袭前贤牙惠的嫌疑,所以完成后就没有投稿。前几天在角落中翻出来,因公众号很久没更新了,便把中心内容节录出来,放了上去。截止到现在,该文的阅读量也不过百余个,但有师友认为里面还有很多文章可作,写好了可以发所谓的“C刊”。这几天我便检索相关资料,准备充实一些内容,不想已有学者对“琐纹”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讨论。
这篇文章名为《“青琐”及“青琐窗”的建筑史解析——从汉画像石纹饰说起》,发表在《同济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》2016年第6期,作者是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的王媛副教授。王媛对“琐纹”进行了细致全面的讨论,读过之后很有收获,因这个主题与我们考古学界关系紧密,不过要不是专门的检索,此文可能不会被学界注意,所以我在这里将这篇文章推荐给大家。
王文举出了大量汉代画像砖石中的例子,由此可以明确,绝大部分的琐纹是现实中门楣窗格的具象表现,不存在艺术家的抽象演绎,也不是所谓“双龙穿璧”或“伏羲、女娲”图像演变过来的,也自然与升仙之类的思想无关,希望前文没有对大家形成误导。
我的一位师兄指出,文献中反映出这类纹饰有牢固的含义在,我想这不是含义的问题,这是这种结构在力学上的优势,兼具美观与实用性。也正因如此,宋代的《营造法式》还有这种样式,千余年来没有很大的变化。
不过需要指出的是,包括王媛在内的很多讨论,多以较为“典型”的“穿璧纹”为研究对象,但汉代的图像中,也有很多能明显看出是具象的玉璧形象,而且并不是装饰在门楣、窗格这类边边角角上,四川还见有一类变异的“穿钱纹”,是很清楚的五铢钱的形象,这些都是需要单独讨论的。
本文已经获得作者授权乐艺会发布
图文由作者提供
乐艺会主题延伸阅读
安健:“我同花神一天生日”——瞿蜕园《花生日诗》书法成扇欣赏
刘馨蓬:外番巧艺夺天工 笔底丹青智莫穷—明人眼中的日本纸摺扇
王志伟清宫专栏:清代院本绘画中的圆明园风貌—兼论《弘历御园行乐图》的写实创作
朱浒:大象有形 垂鼻辚囷——汉代中外交流视野中的大象图像研究
如愿意接受本微信号信息,可按右上角“乐艺会”订阅。
更多精彩艺术生活鉴赏与创造见证与您分享。
欢迎转发。欢迎关注订阅。 微信公众号转载请联系后台。